珍珠的前塵過往 從美麗傳說化為海洋永續的重要推手
說起「珍珠」,你的第一印象為何?媽媽舊時代的飾品?還是源自東西方的傳說,像是美人魚/鮫人的眼淚;亦或西方神話,愛與美之神維納斯誕生時水珠滑落形成的珍珠;又或者是六月的生日石?!
珍珠,又稱真珠(日本),不若鑽石璀燦明亮、不似玉石可打磨切割,看似平平無奇的白色小珠,卻以低調溫潤色澤獲得「珠寶皇后」的美稱,自古便贏得王公貴族、文人雅士的青睞,其蘊育功臣來自貝蚌生物遇到外來物的刺激(如:小蟲子),分泌出的碳酸鈣與真珠層將其層層包裹,經過2-5年的時間,長成寶石級品質的珍珠。
野生珍珠 VS.養殖珍珠
關於珍珠遙傳一個小趣聞,過往野生珍珠因環境成因不可控,常產出怪異形狀,可被選來作為飾品多為「梨型」,所以珍珠的英文又叫pearl,是從西洋梨pear的字演變而來,雖此事已不可考,但也確切指出,早期人們想在野生貝蚌找到一顆天然且形狀完美圓潤的珍珠相當困難,至少得開蚌15000個才能找到一顆狀況較好的珍珠,十分稀有,可謂價值連城。
其實孕育珍珠的貝蚌在水底身負一個重要功能:負責海水或湖水的淨化與過濾,然而因珍珠價格的哄抬,使得許多採珠的商人大量採集貝蚌,致產量漸少,也間接摧毀了不少珊瑚礁,間接破壞海洋生態平衡。
隨著人們的需求不斷增高,人們發現藉由「人工插種」方式觸發貝蚌生物分泌,所孕育的珍珠一樣是「真的珍珠」,而產量、品質又相對野生珍珠穩定,養殖珍珠業也應運而生;卻沒想,養殖珍珠最初發展是為應付人們的大量需求,卻也默默成就海洋永續發展的重要一環。
珍珠養殖對海洋永續的影響
珍珠的培育,往往需要2-5年時間,過程講究海域環境的溫度、純淨,也促使許多養殖業者監控水資源與減少海洋或湖水污染,以維持良好的培埴環境,進而與自然共生共存,以確保珍珠品質。近年來海洋暖化的議題,造成大量貝蚌生物的死亡,開啟了人們對「環境永續發展」逐日重視,養殖珍珠竟也成了自然循環的重要推手之一。
根據GIA台灣分會的2023年的分享指出,出產珍珠的貝蚌過濾水的速度,通常高過其它貝蚌種類。此過濾過程會吸收養分(氮和磷),而且還可吸收重金屬,有助於廢料處理。註1
大自然保護協會(TNC,The Nature Conservancy)2021年研究提出的永續水產養殖場計畫,如在一公頃海域養殖珍珠貝,將可以每日移除500公斤的氮(用於飼料)、每日過濾40個奧林匹克游泳池量的海水、每年增加5公噸野生海魚,攔截2.1公噸碳排放,降低海水酸化,使得養殖珍珠成為海洋永續發展重要一環。註2
購買對環境友善的珍珠永不過時
面對永續發展的趨勢,我們正努力為下一代找回良好的棲息之地,各國、企業、產業也陸續承擔社會責任,為自然環境的維護面對各種挑戰。No118 Choice 選物網也不遺餘力,選擇同為永續陣線的夥伴翠屋珠寶,所選用珍珠也身負永續重責之一,除了提供每一件獨特作品,也推祟讓大自然多樣性與現代女性交織出高貴優雅。我們相信,購買對環境友善的珍珠永不過時!
註1出處:海水珍珠養殖的環境、社會和治理評估
註2出處:珍珠的前世與今生!全球再掀珍珠熱,迎來新珍珠時代
推薦文章: